2025年3月,长春建筑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长春市施耐利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第三期实训圆满落幕。定制班培训课程体系包含了48学时的理论授课、企业工程师的“手把手”教学、真实车间里的机械臂实操等,这场实训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技能提升,更是一次职业成长的启蒙。实训结束后,专业教师团队走进学生群体,开展了一场“特别”的谈话——倾听学生心声,复盘成长轨迹,解答未来困惑。
一、从理论到实践:打破“纸上谈兵”困局
学生深入车间操作KUKA、ABB机械臂,将编程与机械原理转化为真实生产力。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在谈话中坦言:示教器的每个按钮都让理论“活”了起来,通过汽车焊接流水线等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拆解-分步排查-系统解决”的工程思维,实现从课堂到产业的跨越。
二、技能突破:在车间里点亮职业高光
实训中,学生们创造了诸多“高光时刻”:驱动机械臂精准抓取物料、从报错信息中破译故障密码、在团队协作中磨合分工逻辑。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感慨:“当机械臂按指令运转时,工程师的点赞让我看到技术落地的价值。”施耐利导师的金句:“机器人是诚实的”更被反复提及,引导学生从细节中锤炼严谨态度,这正是智能制造人才的核心素养。
三、职业密码:站在智能制造的风口
刘伟老师为学生们提炼成长公式:“技术迭代×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他在谈话中强调,AI视觉导航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需保持终身学习;而车间里的安全规范、沟通效率与责任心,往往比单一技能更具决定意义。30%表现优异者已进入企业人才库,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预备役尖兵”。
四、中国智造的青春注脚
这场实训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一次职业启蒙。学生们在车间里流的汗、解的故障、熬的夜,都在重塑其对“工程师”的认知。田云飞老师说:“你们调试的不仅是机械臂,更是中国智能制造的底层逻辑。”那些被汗水浸湿的工服与数万行调试代码,终将汇入工业4.0的浪潮。
结语:一场对话,一次启程
这场师生谈话,不仅是实训的总结,更拉开了学生职业成长的序幕。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你们在车间里流的汗、解决的每一个故障,都在为‘中国智造’的未来添砖加瓦。”这场对话已悄然转化为行动宣言——在产教融合的土壤上,长春建筑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正培育着未来智造时代的第一批“种子”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