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AI技术与机械原理课程深度融合,2025年10月15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特邀吉林大学王聪慧教授举办主题为“AI赋能‘机械原理’数智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学术讲座。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全体教师参加本次活动。

王聪慧,吉林大学唐敖庆英才教授,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双料负责人,吉林大学孙正聿教育教学奖获得者。她深耕教学与科研领域,主持省部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5项,斩获省、校教学竞赛一等奖3次,主编教材1部,在机械类课程数智化建设方面经验深厚。

讲座初始,王聪慧聚焦AI赋能机械原理教学的落地场景。她指出传统教学存三大局限:复杂结构靠静态工具演示,学生难理解动态过程;作业人工批改耗时长、反馈慢;课堂多为“讲授+问答”,互动单一且缺实践试错机会。她强调,AI可通过三维仿真、智能批改、虚拟实验,革新教学全链条。随后,在AI技术与机械原理课程的融合路径上,王聪慧从三个维度进行了细致讲解。其一,AI虚拟仿真在机械结构演示中的设计与应用,通过构建三维动态模型,可直观呈现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复杂结构的运动原理,突破传统教具的静态局限;其二,基于AI的机械原理作业智能批改系统搭建,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能实现对计算类、设计类作业的自动化批改与精准反馈,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其三,融合AI的机械原理课堂互动教学案例开发,借助智能问答、学情分析等功能,可打造个性化、沉浸式的课堂互动场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这场讲座不仅为机械原理教学注入了AI技术的创新活力,更勾勒出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清晰路径。

最后在谈及数智课程建设的未来趋势,王聪慧强调,AI赋能下的机械原理教学需注重“技术适配性”与“教学本质性”的平衡。一方面要紧跟AI技术发展前沿,将虚拟仿真、智能批改、互动课堂等模块不断迭代升级;另一方面要回归教学初心,以技术为手段,助力学生构建扎实的机械原理知识体系,培养其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她还结合自身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了从需求分析、技术选型到效果评估的完整建设流程,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她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教师参与到这场教学变革中,共同推动机械学科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让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在AI赋能下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通过本次讲座,不仅为教师搭建了探索AI与机械课程融合的交流平台,让参与教师领略了AI技术的教学赋能潜力,也明确了数智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希望教师在未来积极推动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助力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为培养兼具工程素养与数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筑牢根基。
